国标舞是欧美*的舞蹈艺术,其中摩登舞的起源是西方的欧洲文化,而拉丁舞是非洲文化、印地安人文化、和欧洲南部文化的结合体。而每一支舞蹈,都有其源远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,而这两种舞蹈的内在精髓和以*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。
随着工业的发展,这种西方文化的产物乘着工业文明的产品一起进入到了东方*。*是东方*中较晚接受国标舞的*。但无论是进入最早的日本,还是后来*,在最初接触到这种舞蹈的时候,不免都有许多外表模仿的成分,甚至时至于今,虽然亚洲舞者在国际赛场上有了不俗的业绩,但是在很多的舞者中,形似神不似的成分还是大有人在,因为东西方的文化特性存在着极大的差别,这种差别通过舞蹈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来。
生存理念的比较
处于地球东方的大多数*,自古以来主要是以农耕形式为其主要生存方式,在农耕文化下,人们的生活相对比较安稳,使得心态上也相对比较的平和,在这种平和中,人们遵循着“*而生、随天而存”的自然法则,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崇尚着“中庸”和“周旋”的理念,在争夺生存权的战争中,也更擅长于运用“心机谋略”去战胜对手,甚至于古代农耕民族的娱乐形式,更多的是如下棋这样的文雅的心智游戏来进行。
而在地球的西方和非洲地区,大多数人类族群是以游牧和狩猎形式为其生存方式,人们是在和自然界的凶猛野兽在争夺生存权,和不同族群在争夺生存空间,所以在他们的意识里面,充满着力量的抗衡的意识,他们所习惯的游戏形式,多是以人体实实在在的对抗为主。在这一点上,我们透过现代奥运会中的各种项目,可以看到其端倪,由此可见,竞赛(competition)这个词的理念,是原于古代欧洲的生存方式。
身体特征的差别
由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的差别,以及食物结构上的差别,使得东方人和西方人的身体特征也出现了差别,早期东方的骨骼肌肉相对欧洲人要小而弱,但大脑的进化却要比早期欧洲人要发达,而西方人的肌肉骨骼比东方人的要大而强,强大的骨骼肌肉能够产生很好的“力量”,因此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这种“力”优势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,其中包括他们的艺术,也很自然的表现出“力”的感觉。东方人骨骼肌肉不是很强大,但却有非常强大的脑思维系统,因此也就衍生了许多由“心”而发的意识表现,如“气”学,就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精髓,这种“气”,不仅仅体现在武术方面,同时在*的传统艺术上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。
服装与审美理念的比较
身体结构特征的不同,同样也导致了审美理念的差异。从两种不*化下的古代绘画和雕塑中,我们可以看到,在东方的古代绘画中的男性人物大多数是浑圆松弛的体态形象,女子形象则大多是宽松飘逸的服饰下,纤细文弱的身躯。而西方民族多以人为主要表现对象,其人体的表现多是位男子的健硕骨骼身躯,和女性圆润丰满的身体,而服饰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修饰出现,这种审美理念在国标舞中也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,我们从拉丁舞的服装上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种审美理念。
音乐特点的分别
以*音乐为主的东方音乐,多以旋律为其主要表现特征,节奏往往被含蓄的覆盖在旋律下面,如我们熟悉的“二泉映月”、“春江花月夜”,在其优美动听的旋律下,悄悄流淌的节奏所带出的更多的是一种“气”和“韵”的感觉。但在拉丁音乐中,节奏这个音乐的骨骼被*限度地表现出来,而旋律很大程度上,却往往会被很随意的捎带出来,在摩登舞的音乐中,每一个舞蹈的音乐也都是节奏表现性极强的,清晰而强烈的节奏,会给人一种“力”的感觉。
宗教、文化的比较
以古代*宗教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,讲究的是圆状循环,如太极图,其中的黑白双鱼所呈现的是一种循环相连、形圆向心的意识。而西方宗教的十字架,呈现出一种交叉向外的星射状的放射性思想。这两种不同宗教图形,对人的感情表达习惯和艺术表现习惯,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比如*舞者习惯讲究“由心而发”,而欧洲的舞者习惯先注重外部表现。
在文字书写上,*书法使用的是用动物细毛制作的毛笔,其质地柔软不易掌控,书写者需运用内在气息,指挥身体和手部的动作在宣纸上表现出不同力度、速度,而古代欧洲人使用的笔,是由禽鸟的大羽毛做的,书写的部分是大羽毛根部,较为粗壮的部位作为书写点,我们称之为“硬笔”。
从这两点上也体现出两种文化下的性格差异,*人比较内在,西方人比较外向。
东西方文化在国标舞中的差别和联系